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逢故人凭坐聊因缘 识旧面仗义执良言 (第1/3页)
话说秦大将桓齮取赵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次年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赤丽、宜安,直逼赵都城邯郸,赵王急命李牧发兵救援。 一连几日,李牧忙于整备三军,部署大小事宜。这日黄昏时刻,诸事已毕,携姬宗亲率部下三万精兵星夜驰往前线。 闲话少说,李牧率领大队兵马从雁门出发,披星戴月,径往东南邯郸方向行军,次日清晨,已达晋阳境外,经过一夜长途跋涉,此时已是人困马乏,李牧下令兵士安营扎寨,架灶起火,就地歇息。 李牧坐于战马之上,手持长鞭,遥指雾色朦胧晋阳城,对姬宗道:“贤弟可知前方城池”? 姬宗循着目光远远望去,但见一座城池依稀可见,自有一种雄伟凌厉之势,俊悍不可方物,知是赵属名城晋阳,应道:“莫不是晋阳古城”? 李牧道:“正是,原来贤弟已经知晓”。 姬宗道:“古城晋阳,天下闻名。” 李牧感慨道:“贤弟说地极是,早在虞夏年代,晋阳已建,矗立商周。几百年前,天下分裂,此地归晋,再过二百年,晋国衰败,几家分晋。在战乱当中,赵王讨贼有功,周天子便将这片肥沃土地赐予赵君,算是祖宗基业。其中大夫智伯早已心有不甘,垂涎此地已久,却是势单力薄,孤掌难鸣,魏贪婪,韩懦弱,智伯便鼓动魏韩联合出兵攻打我赵国,水灌晋阳城,意欲亡我赵国,赵国军民誓死抵抗数年,最终策反魏韩灭智氏,瓜分晋国,才有了如今七国雄霸”。 姬宗道:“旧地重游,往事不堪回首”。 李牧道:“中原各国本是一家,指望华夏早日一统,结束战乱,天下百姓永享太平”。 姬宗道:“正是”,随李牧下马入营。 李牧携姬宗入帐休息片刻,已有密使来报:“桓齮大军势如破竹,邯郸岌岌可危,赵王再诏急命,令李将军速速增援”。李牧感知赵王心急如焚,战事迫在眉睫,当即下令拔营起寨,领大军于晋阳城中补充粮草,不敢休息,马不停蹄,全速进军。 一路青山绿水,两人无暇多顾,无心赏玩,前方频频传来恶报,李牧加快进程,行军五日,与邯郸派出赵军于宜安会合后,与秦军对峙。 李牧察看附近地形,多有山丘林木,两军隔河相望,获悉秦军雄兵十五万,己方兵力共计八万余人,力量悬殊,且秦军主导有利地形,对己十分不利。一来邯郸报急,二则多日行军,士兵疲惫,秦军主将桓齮更是放出狠话,势要半月之内攻破邯郸,生擒赵王,看秦军嚣张气焰,不能容忍,便欲造势起兵,宣战秦军。李牧征询众谋士智囊意见,皆言如此。再三思量,召姬宗问计。 李牧道:“秦军飞扬跋扈,接连获胜,如今屯兵邯郸不足五十里地,显有踏平邯郸之意,邯郸乃赵国之根本,亦为抵抗秦军最后一道屏障,邯郸破,则赵亡,我意欲与秦军决一死战,消灭敌志,贤弟认为如何”? 姬宗道:“大哥稍安勿躁,此举甚是不妥,万不可此时征讨秦军。一来秦军连续胜利,士气甚高,我军多日征途,士兵疲惫,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且邯郸城中空虚,若此时宣战秦军,必露破绽,更陷邯郸危亡之中;二则赵军与秦军兵力悬殊,冒然正面生死交锋,无疑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大哥慎思”。 李牧道:“依贤弟之见,该当如何”? 姬宗道:“筑垒固守,避免决战,按兵不动,以逸待劳,俟敌疲惫,伺机反攻,”又道:“我军屯兵秦军后方,秦军犹如芒刺在背,鱼刺在喉,时时提心吊胆,顾虑戒备后方我军力量,则不敢轻举妄动,进军邯郸”。 李牧分析两军形势,思索良久,已无其他良策实施,遂采取姬宗建议,伐木采石,建筑高墙,兵士城中休养生息。秦军数次城外挑衅,拒不出战。 果不其然,一连数十日,秦军只在城外吆喝,除了用恶毒话语恐吓吓唬李牧,无计可施,对邯郸方面毫无动静,李牧派哨探每日密切注视秦军动向,不为秦军所激,岿然不动。姬宗时常随李牧军营走动,与众将士把酒言欢,凭坐畅谈。 这天,李牧宰杀几头牛羊犒赏士兵,兵士们玩得兴高采烈,忽有密探来报:“桓齮率大军进攻肥下,肥下危在旦夕,赵王急命李牧发兵救援”。 李牧大吃一惊,肥下乃赵国咽喉之地,肥下一破,秦军便可长驱直入进击邯郸,此等重大军情,急召众人计议。 自李牧于雁门发兵,与邯郸赵军会合后,同秦军对峙已有数月,并未打过一仗,将领兵士一直蜷缩城中,心中多有怨气,又遇今日军情,早有兵将上奏:“桓齮jianian诈之徒,趁我赵军不备绕兵偷袭肥下,胆大妄为,将军应立刻起兵,进军肥下,讨伐秦军,让秦兵一尝赵兵厉害,知难而退”。 李牧道:“秦军攻肥下,志在必得,肥下与邯郸近在咫尺,邯郸又陷危急,此去肥下甚远,时间紧迫,该当如何施救”? 一人道:“将军可先派一支精兵轻骑火速驰往肥下,秦兵见我赵军前来,必然闻风丧胆,回战我军,无暇估计肥下,我军只与秦军盘旋些许时日,腾出时间来等到赵军大队兵马赶到,便可一举消灭秦军,肥下得救,邯郸无恙”。 李牧徘徊良久,转身问姬宗道:“贤弟如何看待”? 姬宗淡然道:“此乃敌军诱我深入上当之计,不必理会”。 那人驳道:“军情已经探明,确实无误,怎可视而不见”? 李牧问道:“贤弟有何良策”? 姬宗道:“一个字,等”,见李牧不解,分析道:“桓齮率主力攻打肥下,乃是障眼假象,意在诱使我军前往救援,待我军脱离营垒,长途劳累便可歼灭我军于运动之中。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且不论我方临修城墙,土松石烂,桓齮尚且久攻不下,肥下乃百年城池,固若金汤,敌军必然无可奈何,不能动之丝毫”。 那人阻道:“如此下去,赵军岂不是缩头乌龟,又要等到何年何月”? 姬宗道:“秦军主力去肥,营中留守兵力薄弱,我方一直采取守势,秦军习以为常,必然疏于戒备,不出十日,便可歼灭留守秦军”。 李牧考量姬宗分析得头头是道,严丝合缝,滴水不漏,道:“幸得贤弟提醒,愚兄差点被桓齮迷惑,着了秦兵邪道,贤弟有何妙计”? 姬宗道:“小弟视察天象,料定十日之内必有大雨,大雨一至,秦军将亡”。 李牧道:“全凭贤弟掌控”。 李牧力排众议,保举姬宗,只等好运到来。也该秦军遭殃,正如姬宗所言,到了第七日傍晚时分,先前万里无云,晴空皓日,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顷刻而至,姬宗看时机已至,告李牧倾城中兵力,冒雨踩风,直捣秦军后营。秦兵所处地势多有沟壑,遍处积水,几乎寸步难行,又是夜晚时候,留守士兵慌忙排水生火,突遇赵军袭营,乱作一团,不知所措。赵军尽歼秦兵,俘获辎重粮草。 李牧出其不意,趁虚而入歼灭秦军,心情十分舒畅,便要收兵回城,姬宗阻道:“秦军留守力量被灭,主力却还在,桓齮知营地有难,必然回救,正是天赐良机,此时不灭秦军,秦军稍加恢复,后患无穷。大哥不妨埋伏兵力营地四周,桓齮难料有此一着,待秦兵尽入圈套,围而歼之”。 李牧略一思忖,确是妙计良策,喜不自禁,此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