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五章 楼缓入郢都(二) (第2/2页)
底是什么,倘若一旦告诉楼缓,则说明已对楼缓信任,且楼缓也可以根据他所说的,做出下一步的判断。 “呵呵,先生真是长于纵横是也,以寡人之密,的确也不会认为六国起兵一战,就可弱秦乃至灭秦,因此寡人之策在于南!” 南,必然是秦国之南,并且在秦国有一城名为南郑。 这一说楼缓当即就明白了,楚王是想用上庸大军来攻取南郑,继而能下巴蜀,如此秦国失去一粮仓,而楚国得一处咽喉之地,六国谋秦的战略就算是达成了。 “楚王所虑甚是,要想称霸,就须先得弱秦,而于楚国而言,夺取南郑无疑是最好的弱秦之举,只是这样一来楚王的时机可就一定要选对了,而且在必要时刻,还需得施展出瞒天过海之际,才能达到其目的。” 趁着六国攻秦之际来进攻秦国汉中,这是熊横的一个计划,至于具体执行,还真就没有与其他人讨论过,对此也没有具体的行动措施,今日正好遇到楼缓这个秦国的前丞相,倒是可以好好的落实一下。 “不知什么时机是对的,又不是什么是瞒天过海?” 楼缓微微一笑,在那如沐春风当中,还深藏着一缕自信,一切皆如他所计划的那般,要在楚王面前,所展现自己应有的才华。 “时,六国谋秦战事一发,秦人见楚王上庸大军不动,必有所防备,此时此刻,上庸大军切不可动也,楚王就只需在函谷关鏖战,纵然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函谷不破,上庸不动。” “如若不然,上庸大军一旦先于函谷关开动,引起秦人警觉不说,必然还会让其余五国看到六国谋秦,楚国得利最大,诸国唯恐楚国为大,甚至会生出退兵之心,此反为其祸也。”
“若是上庸大军一直不动,楚王只在函谷用力,这时日一久,函谷关秦军压力倍增,必然会对上庸松懈,而一旦函谷关破,汉中大军必定回援关中,此时楚王变有了机会,此为时机是也。” 熊横听完后,认真的思付了片刻。 说实话,他只是想到了要用一支奇兵来给秦人一个措手不及,但对于秦人如何防备,如何破防之事,倒是没有细思,今日听楼缓一言,方才是清清楚楚。 真是上天保佑,在这关键的时刻,竟然给他送来了这样一个人物,一个对秦国清清楚楚的人物。 “先生言之有理,还请先生继续说下去?” 熊横拱手道。 见及此,楼缓面生则更加自信了。 “其二者,乃在漫天过海是也。” 话到这里,楼缓一笑:“楚王可曾思虑过,倘若五国谋秦,独楚国占据了优势,其余诸国皆无利出,该的如何?” 这…… 熊横当然想过,五国伐齐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先是攻秦一战,齐国背刺大家,之后大家有转过头来围攻齐国,若是一个处置不好,就会是这样的局面。 “寡人自然知道。” 楼缓是个聪明人,见楚王如是说,就知他思虑过此事。 “如此,那我就直说了,楚王漫天过海之策,便是在那函谷关被攻破之后,提前让魏王准备一支大军进攻河西,重新占据此处,就如同当年吴起攻秦那般,这样天下的形势可就彻底的变了!” 熊横点点头。 不错,是彻底的变了。 这样一来,秦国会一下子失去了河西,失去了汉中甚至巴蜀之地,西方这个邻居会一下子回到秦惠文王刚刚即位的那时候,从天下霸主一下子退到西陲去了,几十年的苦工付诸东流,楚国则可以大展拳脚了。 更重要的是五国谋秦,楚魏都得到了好处,甚至秦国在如此困顿的局面之下,韩也可向西进,这样楚韩魏三国有都是既得利益者,便可以抱成团,一起来对抗天下诸国,正所谓合纵兴楚,便是如此。 楼缓虽说得不多,但他的提醒已经足够重要了。 望着面前的赵国策士,熊横也是忍不住心潮彭拜。 在诗书之上,许多人都是寥寥几笔的记载,实则他们的生平要远要比这精彩,他们的才华也远要比记载的要高明,或许是因为际遇,或许是因为变故。 总之,熊横面前的楼缓就是一个。 “好,真好,能见先生真是寡人的荣幸!” 楼缓闻之大笑起来。 没错,是不顾失礼的放声大笑。 楚王能懂他,他遇一明主,他也能懂楚王,楚国再添一贤臣。 两人相谈甚欢,直到入夜才是散去。 翌日清晨,就有诏令下,楚王以楼缓为客卿,代其出使宋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