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2005新朋友宜一 (第1/2页)
过完元旦小长假,我们迎来了我们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年—— 我们要高考了。 在放小长假之前学校又考了一次小考,这次考试我感觉比上次期中考试感觉更好了。 如果这个时候上天可以让我在和同学相处得好和成绩好之间选择一个,我一定毫无犹豫地选择后者—— 孤独的我,越挫越勇。 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有很多道或羡慕或嫉妒或不甘的眼神射向我。我骄傲地昂起了头,主动地接受了她们的目光。 我对自己说:要保持,要戒骄戒躁,更要加油,你还没有挤上那张只有年纪前十才能写上名字的红榜。 和市的学校虽然注重素质教育,但还是不能免俗得会有各种榜单。只是跟我们老家不同的是,这里的榜单只公布成绩好的学生,我们那边的都是公布成绩差的。 我的成绩虽然在我们班级几乎已经是稳坐第一,但因为英语和语文作文老是拖后腿,所以哪怕我物理数学将近满分也没法挤进那张红榜。 红榜上的最后几名一直来来回回地换来换去,那前五名则是一直雷打不动,自从有这张榜开始。 我牢牢地记住了那五个名字,尤其是其中的一个叫“宜一”的女孩子。 我万万没想到,我居然会在顾老师家见到她的真人! 她居然也要跟我一样补习英文?! 我带着好奇上完了英语课,然后就在下楼的时候问出了这个问题。 她笑了笑,回答道:“大概是我爸希望我能拿满分吧。” 我:“……” . 她和我是乘同一辆公交车回去的,只不过她要比我多坐三站路,所以我们一起等车、一起回家。 等我从公交车上下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是互留过联系方式的朋友了。 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可以很恰当地形容我们这种情况—— 一见如故。 原来,我们都来自宜省——她来自宜省的省会城市江市,我来自宜省的三级小城苏市。 宜一的爸爸是和市人,年轻的时候因为政治原因去了宜省的农村上山下乡,然后他在那里认识了宜一的mama,后来也就留在了那里。若干年以后,宜一的父亲成功地混进了江市,并且在那里买了房生了根。 宜省的高考竞争实在是太过惨烈,宜一又正好有机会把户口迁回和市,于是她爸爸就把她一个人送回了和市的爷爷家,让她在和市参加高考。她的性质和我差不多,只不过我的户口是通过买房买来的,还是一个必须三年后才能转正的临时户口。 还有,她爸爸也算是我爸爸的同事,不过她爸爸在江市,并且据说也不准备回和市,宜一也打算借和市的高考便利考回江市最好的宜江大学。 她说:其实本来在省中也是有机会的,只不过在和市考几乎是百分百的把握。 她还说:家人朋友都在那里,不想离开故土。 对于她的话,我表示深刻的同意。如果不是苏市没有大学,我的朋友又是考往全国各地,我也不想离开故土。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的话,我一定会告诉曾经的自己:千万不要那么天真,到一个新的地方从头开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 有了宜一这个朋友之后,我觉得我的生活一下子就阳光明媚起来。 我的体育活动课终于有了固定的伙伴,别看宜一是个身材胖胖身高一般的小姑娘,她打起乒乓球来可是灵活地很。 我的午饭也是有固定的伙伴了,我们每周还会有个一到两次去学校外面改善伙食。我现在终于理解了为什么石逆安不愿意在学校吃午饭了,因为哪怕穷如我也忍不住天天吃学校食堂了。 因为都是物理班的学生,所以我们约好每次补完课之后一起去顾老师家边上的肯德基,一起做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一起研究来自宜省两所省重点高中的习题。大概是因为之前两年接受的高中教育都是来自同一个省,所以我们讨论起来特别有默契。 当然,我的反应没有她快,所用的解题方法也不如她灵活。省中之所以是宜省最好的省重点高中,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能够在高考前半年接受到半个“省中老师”的教诲也是我的幸运。 在一次讨论题目的过程中,我还听到了一个老熟人的名字。 “余杰吗?他高二就已经被首都大学预订了。据说美国有两所常春藤名校也向他递了橄榄枝,我听我同学说,他最后还是选了在首都大学。” 这是宜一听说我也认识余杰之后,给我汇报的他的近况。 说完这番话之后,她又感叹了一句:“上天真是眷顾他,长得不错,脑子更不错。还好我们省中的女生少,且大部分都是学业为重,不然他得伤了多少芳心呐~” 我忽然想起我们初中那会……当我们还都是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大部分的人都怀揣着一颗又清纯又sao动的心。 我曾亲眼见到有多少女生给余杰送情书,我甚至亲眼看到他打开了一封比较“另类”的情书,并且在看完之后很认真地给对方改正了错别字,还让那位转交的哥们转交了回去。 我当时就觉得,余杰真的是个不解风情的人。他怎么可以因为对方是校长的女儿就差别对待呢?这让被他扔了情书的教导主任的女儿怎么想? 他也是个话不多且有些高冷的人,这一点和石逆安蛮像的。但谁让石逆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